微信 | 智能问答 | 登录 | 注册 | 无障碍阅读
创新造就农业强芯——宜荆荆都市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之一(下篇)
信息来源:荆州日报 | 发布时间:2024-01-26 12:20

《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指出,要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在“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基地示范区”一节中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做强现代农业优势区。优化都市圈农业区域布局,构建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全面推进宜荆荆都市圈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四地在推进粮食稳产优质、实现油菜提质增效、打造全国柑橘优势生产区、推动茶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等方面的积极行动,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宜昌: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

大寒时节,在当阳市两河镇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蒜农们采挖、打包优质蒜苗装车发运的繁忙场景。近年来,“中国鱼腥草之乡”两河在做大做强鱼腥草产业的同时,擦亮中国驰名商标“长坂坡”大蒜品牌,示范推广大蒜-玉米等“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粮菜轮作模式。两河镇的变化,是宜昌市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刚刚过去的2023年,宜昌蔬菜产业发展亮点纷呈:预计蔬菜播种面积224万亩,产量超557万吨,比上年增长3.8%;新认证蔬菜绿色产品36个,新增1个高山蔬菜区域公共品牌;蔬菜产业链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产业化联合体1家、专精特新企业1家;长阳魔芋和远安香菇在2023年中国服贸会被作为宜昌好食材推介。

强化科技支撑,服务产业发展。宜昌市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重点,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强化科技支撑。开展鱼腥草新品种筛选、良种繁育技术及高效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动鱼腥草产业

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市鱼腥草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开展魔芋生态栽培试验示范,推动魔芋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有效促进魔芋产业良性发展。通过大力推广林下栽培、玉米套作、避雨栽培等种植模式,2023年全市魔芋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以茬口栽培模式、栽培料利用各种农作物秸秆等创新技术,进行大球盖菇多元化种植;以低耗木材的品种为重点,发展桑黄、灰树花等多个珍稀食用菌新品种,种植面积从无到有逐步扩大。

推进项目建设,加快落地实施。去年,宜昌市3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获省级蔬菜产业链项目资金1390万元。一致魔芋公司计划3年内投资1亿元完成1.29万吨魔芋胶技改项目,新增5000吨魔芋晶球产能项目,投资0.5亿元扩建魔芋休闲素食、清水食品产能项目。大自然公司、昌林公司等上马食用菌深加工项目,当阳市引进的中青宝欣公司投资10亿元鱼腥草全产业链项目已开建,澳利龙公司投资8亿元的鱼腥草全产业链项目正在推

进,其中新上的鱼腥草露生产线实现量产。

打造生产基地,做优道地食材。为满足宜昌本帮菜食材需求,促进打造宜昌美食“国际范”,宜昌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中心联合出台《宜昌市道地食材基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方案提出,立足宜昌本地优势和特色,以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为路径,以农产品“两品一标”为导向,以市场主体为依托,构建以产品为主线、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到2025年,在全市高标准打造一批蔬菜、水产、畜牧、药材等道地食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餐饮企业与食材基地有效对接。目前,已对首批14家蔬菜、畜牧、水产道地食材基地进行授牌并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揭兴伟 通讯员 胡淼 谭澍)

荆州:完善流通体系 加速推动水产走向世界

1月16日,洪湖市万农水产养殖基地内,渔民正忙着拉网捕鱼,随着网口慢慢收拢,被网住的鱼儿纷纷在水面上活蹦乱跳,翻腾起阵阵水花,一条条大鱼承载着渔民们丰收的喜悦。

清澈的池水,静谧的田园,绘就一幅风景旖旎的绿色画卷。

近年来,有着“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美誉的古城荆州,积极践行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民惠民的发展思路,使水产成为荆州农业的特色产业、农民的致富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2023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87万亩,淡水产品总产量127.7万吨,面积和产量连续30年居全国地市第一。

通过实施10余年的“标准化精养鱼池改造增效工程”,荆州市形成近190万亩水产养殖板块基地,在标准化改造、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上迈出实质性的坚定步伐。

当前,荆州初步形成荆州区鲟鱼,江陵县泥鳅,监利市黄颡鱼、黄鳝,洪湖市河蟹、小龙虾和石首市老河、监利市老江河四大家鱼苗种繁育布局;建成湖北省长吻鮠良种场、荆州市长湖水产良种场、洪湖市六合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监利市天瑞渔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个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石首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等4个国家级原良种场,湖北公安淤泥湖团头鲂良种场等16个省级原良种场,苗种年繁育能力超过250亿尾。

如果说,健康养殖是渔业提质发展的重要抓手,科技创新则是荆州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2014年,全市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一步整合渔业科技资源优势。2017年,湖北省水产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荆州,与曹文宣院士、桂建芳院士等30余名国家级专家教授先后签约,与省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紧密协作关系。

鱼之外,荆州水产里,绕不过的还有小龙虾。近年来,荆州市以发展小龙虾全产业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水产加工业发展,全市水产品综合加工能力不断提升,质和量上均取得新的重大突破。2023年,荆州市小龙虾产量52.05万吨,全国产量十强县市区中荆州占有3席,全国每6只小龙虾就有1只产自荆州。

通过近些年的建设,荆州市初步形成体系完善、功能完备的水产品流通体系,建有各类大中型水产品集散交易市场30余个,活鲜淡水产品年交易量达140万吨,销售辐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及东南亚、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农业农村部批准建设的唯一一家国家级淡水产品批发市场落户荆州,年水产品交易量超过30万吨,年交易额过60亿元;建成江汉平原最大的原产地批发市场洪湖闽洪水产品批发大市场,年交易量超过18万吨,交易额40亿元。

荆州水产这艘巨轮,将在新征程中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矢志打造全国水产产业高地,从“水产大市”向“水产强市”挺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未来!

荆门:推进种业创新 聆听“种”的欢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粒小小的种子不仅与农民的收入息息相关,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

1月17日至19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羊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到荆门,对“楚宝黑头羊”进行现场核验,一致认为“楚宝黑头羊”通过遗传资源现场核验,这标志着我省首个自主选育的山羊新品种认定工作迈出关键一步,也为荆门种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往往要经历几代人的努力。从荆门建市以来,荆门人数十年磨剑,多点开花,只为了绘制出具有荆门特色的“种业”蓝图。

2020年,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公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荆门黑羽绿壳蛋鸡品种被收录其中。

荆门黑羽绿壳蛋鸡是在荆门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条件下,经长期选择而形成的地方鸡遗传资源,是国内唯一具有黑羽毛、产绿壳蛋、白皮肤的肉蛋兼用型地方鸡品种。

从确定这个本土品种,到进行繁育提纯,再到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成为“国宝”,荆门人用了27年。

1994年,荆门市畜牧兽医局组织技术人员对黑羽绿壳蛋鸡进行有计划地资源收集整理。2016年10月,荆门黑羽绿壳蛋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织的畜禽遗传资源现场鉴定,为国内新发现的地方鸡新品种。2017年12月,荆门黑羽绿壳蛋鸡被纳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荆门黑羽绿壳蛋鸡地方标准,并于2018年2月1日实施。2020年6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公布,荆门黑羽绿壳蛋鸡榜上有名。

除了羊、鸡,荆门繁育的牛,也不可忽视。

2013年,沙洋汉江牛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2015年,公司从澳大利亚引进100头纯种西门塔尔母牛,成为湖北第一个从国外引进优良牛品种的养殖场。同时,公司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研究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2016、2017年,汉江牛业进入国家西门塔尔牛育种联盟。2018年,公司通过国家级核心育种场验收。。

如今,汉江牛业已成为全国西门塔尔牛育种联盟企业、湖北省第一家西门塔尔牛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也是唯一向外省供应采精种公牛的企业。

养殖业实现多点突破,种植业也是年年有新意。2023年,荆门高油酸油菜收获面积达45万亩,荆门产的高油酸菜籽油迅速占领市场。从1000亩发展到45万亩,荆门人仅用10年时间。

10年间,荆门与华中农业大学和长江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联手开展高油酸油菜种子研发繁育种植战略合作,并收购多项高油酸油菜发明专利和油菜品种。截至2023年5月,荆门已与华中农业大学研发繁育5个品种,与长江大学共同研发农高油1号、农高油2号,并高标准建设“一心、一线、两翼、一域”高油酸油菜种子繁育一体化基地,开展高油酸油菜亲本繁育及新品种试验。

充足的种源,是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荆门把目光聚焦到稻谷、油菜、小龙虾、生猪、花卉苗木、蔬菜六大重点产业上。全市有种畜禽场45家,其中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家、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3家;水产种苗生产单位40家,其中国家级水产原种场1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7家。

荆门,这个孕育着蓬勃的种子力量的城市,将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种业创新体系,统筹资源保护和品种创新,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建设现代种业基地,加快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推进现代种业强市建设。

恩施:农技课堂进田间

伴随着机械的阵阵轰鸣声,2名合作社社员将肥料撒入田间,另外2名社员则操作起垄机沿着肥料印记进行作业。短短5分钟,一个长50米、宽2.6米的薯玉豆复种生产单元便成型。1月13日,在恩施市三岔镇,一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培训课正热火朝天地进行……

“今年的行距怎么增加了20厘米?”“这个起垄机的宽度与去年不一样。”在河湾村的薯玉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里围满了人,合作社负责人、社员和种植大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今年的种植变化。

一名中年男子站在田里,一边指挥社员施肥,一边讲解道:“今年我们将种植宽幅增加至2.6米,这不仅有利于机械化作业,还能提升耕地肥力。”

当日,州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的农技专家来到三岔镇马铃薯基地,为合作社和农户讲解薯玉豆模式的种源选择、种植要领,对播种、施肥等环节进行现场指导。

当前正是马铃薯播种时节,为大力推广薯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州农业农村局组织全州的农技专家,将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农资和政策支持。

“测产显示,该模式每亩增收超1000元。在示范基地的推广带动下,仅河湾村就有160余户农户引进该技术。”李求文说,薯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可以减少土地的“空窗期”,提高冬闲农田的利用率,是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调优农业种植模式的新路径。

在薯玉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助力下,2023年,恩施市连线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合作社负责人赵年现说:“去年,基地种植了两季马铃薯,亩产量超过6000斤,每斤售价大约1.5元,给了我很大信心。今年,除了薯玉豆复种基地,我还拓展早熟马铃薯、有机马铃薯和商品薯基地,总面积达400亩。”

在河湾村的培训结束后,农技专家们马不停蹄地赶往茴坝村。村里种植早熟马铃薯的基地里,一排排天蓝色的塑料大棚格外亮眼。

州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于斌武说:“茴坝村的30余亩马铃薯大棚已完成播种,现在的关键是抓好冬季管理。”

此次培训,农技专家们针对地理位置和气候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农户讲解马铃薯防冻减灾、种薯保存及高效种植模式等知识。

在连线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大户吴超武发展20亩早熟马铃薯基地,他认真听取专家讲解的土豆低温防冻害相关知识,“早熟土豆不愁卖,上市就会有人来收购。只要管护到位,亩产值不低于3500元。由于我种植这个品种的时间不长,所以听得特别认真,这关系到我今年的收入。”

恩施州马铃薯常年种植规模达160余万亩,“恩施土豆”的核心生产基地达120万亩,是我省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的核心推广区。为加强种植区域布局、推广绿色高效种植模式,1月以来,全州已累计开展粮食作物高效种植免费培训40余场次,惠及5000余人。

州农业农村局将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和植保队伍建设,备足农资,并提供“良种、良机、良技”配套服务,以提升“恩施土豆”的周年供应能力,确保全年粮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只增不减”,为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打印|关闭